圖為2020年三月初,荷蘭的日落時間開始變晚,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早晨看到陽光灑入房間,心情也明朗了些(在常常暴風陰雨國家的小確幸)。

雖著選校季、離職季(?)的到來,希望能透過文章,較有系統地分享在鹿特丹唸書生活的心得 :D

管理碩士學什麼?

鹿特丹管理學院(RSM )Master in Management 課程架構

我就讀的是鹿特丹管理學院(RSM)所開設的管理學碩士課程(Master in Management, MiM),學制一年,共五個BLOCK,要修課+寫論文,沒有強制實習。總學分60EC, 這裡的1 EC大約25小時的學習時間,所以總共是至少1500小時的學習時間。

MiM是RSM碩士課程中,唯一開設給學士非商科的學生唸的,課程內容偏廣泛但不深,每一門課5–6堂,(想像一下台灣的大學一學期的課程,在這裡是用15小時上完、交作業、考試),並非修完課就十項全能,還是要靠自己針對有興趣的領域鑽研、或是透過實習學習把知識運用在產業。

和MBA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系的學位是MSc degree,招生說明有提到限工作經驗兩年以下,如果工作經驗比較長通常會去念MBA,但班上還是有三四個工作十年以上的同學(因為MBA的學費比較貴!)。同學從大學剛畢業到工作十幾年的都有(21–37)!我們這種25、26差不多是平均值。

不過,以畢業後想在荷蘭當地求職的角度來看,我和另外一個台灣同學都認為,有兩三年的工作經驗再來唸會比較有利,因為MiM修習的科目在廣不在深,主要是讓已握有不同專業背景(工程、心理、社科、媒體等)的人,透過進修管理、財務等知識、了解組織運作的方式,以加乘專業能力與職場競爭力。

以下舉三門課程來介紹:

Business Analytics 商業分析
這門課全班有17個人被當,可以說是大魔王。 簡單來說就是大學的統計學+研究方法的合體,從基本的Correlation、Anova、Regression、Random forest、Decision Trees、Tweets等等,幫大家複習統計概念(系上的申請條件之一是大學修過統計)、再進一步從數據角度來解決商業決策會面對的問題。

每周都有兩人一組的作業、還有四人一組的期末研究報告,主題像是「消費者的環境意識對於共享經濟(Airbnb、 Uber)的使用動機之影響」,要完成類似論文架構的完整報告。

這門課會令人頭痛的原因是,所有的資料分析要使用R語言來完成,大部分的人以前都只用過SPSS、STATA這類統計軟體,對coding是零基礎的(就是我),雖然有助教課會講解,但時間根本太短,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回家自己慢慢看講義操作、有bug就努力上網找答案,完全體會到在電腦前做作業做到面目可憎的感覺 …。

每個星期四下午的助教課結束後,就會看到學開空間都是班上的人….但大家也因為一起寫作業、一起抱怨而產生了革命情感…XD 習慣了這種模式後、完成作業也總算越來越有效率。

不過期末考那天,大家都很緊張、加上電腦設備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有同學壓力大到哭、軟體當掉、全班沒幾個人寫完…(但最後還是有一個工程師同學拿了滿分)。上半年大部分的課業時間都花在這門課、以及無限輪迴的小組會議,考完知道自己pass之後真的鬆了一大口氣、就開心飛回台灣過聖誕假期了。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商業與心理學
有部分內容和社工系的社會心理學重疊,像是從眾行為、互惠理論,但更著重於組織行為,以及這些心理現象如何影響員工的士氣、團體如何運作、如何說服顧客和工作夥伴、以及認知偏差/心理謬誤如何影響決策等等。

Consultancy Project
為期三個月的小組報告,各組會分配到一間公司的project,實際和外面的公司合作(小至荷蘭、比利時中小企業,大至Unilever、KPMG、ASML等),把自己當成是一個顧問團隊,了解客戶問題點、進行內外部訪談或資料收集、運用過去所學的理論或模型進行市場分析、競爭者分析等、最後提出解決和行動方案。學校和企業都各有一個coach,協助我們將企業資源與學術知識做結合,算是整個program中最實務的一堂課。

除了上述三門,其他課程像是Marketing、Strategic Management、Financial Management(Accounting & Corporate Finance)、Decision Science and Operations 、Entrepreneurship and Challenge, 都算是商學院常看到的課程。

MiM prgram適合我嗎?

其實MiM的課程內容有點類似台灣的企管系,但更著重將這些知識與學生原有的學術背景(班上以engineering、communication/social science、psychology為大宗)做結合。這樣廣泛的學習,蠻適合像我這種想要多方嘗試、對職涯還沒有明確定調的人; 但如果你原本就有明確的興趣或很明確的發展方向,像是會計、財金、供應鏈管理,那MiM可能就比較不適合。

回歸到一開始選擇來荷蘭的原因,相比台灣至少兩年的深入學術歷程,荷蘭的學程廣而多元,對我來說較彈性且不設限,也比較適合我的個性和生涯規劃。例如:雖然我唸商管學院,但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是專攻永續發展和企業 — 非營利組織合作,所以我得以把nonprofits empowerment議題作為論文中心,適切結合社會工作、社區發展和商管知識。

再者,系上課程觸及商學院的各種領域,求職彈性大、未來有機會嘗試不同產業。最後,一年的學制,符合我想有效率運用時間和金錢(速戰速決)、盡快回到職場(賺錢!)的規劃。

另外,系上大多數的人、尤其是歐洲人,都在抱怨課太重、太緊湊、壓力太大、沒有時間吸收和準備求職。一年制碩士聽起來很快就可以拿到學位,但所有的時程,包含一開始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課程、論文,都會被壓縮在一年內,比起兩年制碩士緊湊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順利畢業了,做好時間管理還是做得到的。但誠心建議,如果是伸手牌或是太玻璃心的人要慎重考慮,可能會過得非常辛苦。

跨文化合作 — 開放與自信

班上75個同學,歐洲人大概佔2/3,其中荷蘭人快1/3。亞洲人的部分,中國和印度大概各七八個、台灣人兩個、伊朗人兩個、越南印尼各一個。

因為系上希望大家能快速融入,上半年所有團體報告都是隨機分組!!而每門課幾乎都有團體報告,所以每次點開分組名單總是格外地緊張刺激,但對班上同學有了許多認識和印象,像是誰很有想法、誰長得很兇但其實人很好、誰人很nice但做事很雷XD

和不同國家的人共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我認為最大的差別就是要「直接明白」,自己的個性很少和別人正面起衝突,但某次和荷蘭組員在what’s app群組溝通,我發覺對方好像沒搞清楚我的意思、態度有點戲謔,而我很討厭莫名其妙被誤會!所以當下就決定直接在群組裡跟他說明我那樣做的原因,他們也不會覺得沒禮貌,反而會因為你把事情講清楚了而感到開心、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之後合作也更順利。除了強化對自己的信心,也有機會打破他們對於亞洲人個性軟軟的刻板印象、建立自己的形象(知道你不是一個好欺負的人,這很重要!XD)。

台灣vs.荷蘭: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在異地生活與反思過後,對家鄉的輪廓反而越加清晰、更了解到台灣的好,食物、交通、醫療、治安就不用說了,如果談高等教育品質,台灣也沒有比較差!

就台大四年的就讀經驗和荷蘭RSM做比較,
至少在以下四面向,台灣都不會輸給荷蘭:

  1. 師資:台灣教授驚人的的知識涵量和密度!荷蘭的教授有時讓人覺得雖滿腹知識、但不太擅長教學。
  2. 學校資源:語言中心、圖書館館藏、教室空間規劃,台大的資源相對豐沛,不過有可能是荷蘭教育資源分配相對平均、較沒有資源集中在某幾所大學的現象。
  3. 校園環境:RSM離市區約三公里,校園不大,除了最新的study building(Polak)蠻美的,其他建築物沒有特別的風格。附近的社區蠻恬靜的,還有很大的公園 — Kralingen Lake,適合慢跑、野餐、看夕陽! 但身為土生土長台北人,還是習慣台北市的大學方便的交通和地理位址,身兼校園和公園,是都市裡一座有活力、又適合唸書談戀愛和散步的校園XD
  4. 求職管道:荷蘭和台灣一樣,都有企業進到校園和學生互動的就業博覽會,台大的我沒參加過,但據說都是以理工資訊科系為主; 而RSM雖以業界校友多、就業前景佳為名,但學校辦的就業博覽會都要再另外付費(入場費),有些workshop或company dinner要上傳履歷和動機,有被公司選上才能參加,變成有可能付了錢但只能參加到一小部分、對求職實質幫助不大。在這邊求職主要還是靠學校名聲、人脈、以及自己努力投履歷、上LinkedIn找人聊聊天(尤其是非歐盟學生)。

如果不做的話會不會後悔?

做重要抉擇之前問自己。如果答案是會,那我就會立刻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個猶豫大王,小小決定都要把利弊條列出來比較再選擇。當你問我,會不會後悔來荷蘭唸書?會不會後悔沒去英國、會不會後悔沒留在銀行工作?

在做決定之前,已經把想到的好處和機會成本都梳理了幾遍,犧牲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放棄穩定的工作和薪水、知道這裡課業很重….,但當下就覺得如果我放棄來荷蘭一定會後悔!

而有些來到這裡後才面臨的變因,並不是一開始能考慮到的,因此也不是應該後悔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現在頭都洗一半了當然要撐下去啊!!!

當然、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所以我很感激我有一個安穩的成長求學環境,才有現在的機會和資源,而希望下一步能將這些轉化為能力、責任和影響力。

人生沒有白費功夫,一步步都是累積

朋友不多但交了幾個真心喜歡的、生活獨立自在,不用為了討好誰做什麼事、不用特意改變自己的個性、不用被社會眼光和社會期待限制,只求對自己負責。身體和心靈保持著穩定的狀態 — 能夠當學生專注在學習、並享受自由的空氣是件幸福的事。

這段話截自去年自己的某篇instagram發文,現在看來,也可算是簡單總結前半年的心得。雖然也必須承認,不是時時刻刻都那麼穩定,生活中某部分步上正軌的同時,也會有些事情正在迷失方向,就像有努力就找得回來的事情、也有不論怎麼難過也無法理解的事實,偶爾也會體認到無法完全掌控生活的掙扎。

每個階段都不斷地調整心態和生活方式,學會面對自己和愛自己,才有力量回應他人與社會。

You have the power to make every single day incredible.
每條路都可以是好的選擇,人生沒有白費功夫,一步步都是累積。

荷蘭北邊的梵谷森林國家公園De Hoge Veluwe

最後,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們,
如果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clap!clap! 長按最多可拍50下唷!

see more about daydream, daily life, and food illustration:https://www.instagram.com/iris8367/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Iris’ daydream
Iris’ daydream

Written by Iris’ daydream

from Taipei, Taiwan | 荷蘭留學 | 生活 | 插畫 Instagram:iris8367

Responses (5)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