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年在荷蘭求職:策略與心路歷程

2020年聖誕節lock down的阿姆斯特丹,格外冷清寧靜

2020年七月線上完成論文口試、八月回到荷蘭後,主要目的就是找工作和一邊完成實習。 要描述這四個月,大概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從容,但內心其實惴惴不安」。

先說說結果,投了約80封履歷、5–6場面試,最後在11月中拿到offer,公司可以幫我辦工作簽證(KM),趕在學生簽證到期的前一刻 — 11/30正式上工!目前在外商銀行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歐洲總部,擔任AML/ Sanction Analyst,做的是交易監控、洗錢防制、客戶風險相關的分析。

關於如何準備履歷和面試,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已經蠻多,我之前也有針對如何準備實習面試寫了一篇文章,基本上都差不多,所以這篇文章會比較著重在策略轉換和心態調適。

面試

簡短講一下,面試的部分,至少都會有2–3關面試,履歷審查→HR接洽→直屬主管Hiring Manager→相關部門的同事→HR→發offer、討論薪水→簽約。這是我現職工作當初的流程。有些公司還會有特定的skill test 或online test,測驗Excel能力、邏輯思考、數字、人際關係敏感度之類的,蠻包羅萬象的。

面試的準備,可以參考 荷蘭跨國科技業PM實習-面試準備&實戰經驗 ,這次找正職工作,因為有點背水一戰的心態,我針對面試問題準備得更詳細、還有擬答的那種。我的面試檔案主要分成以下部分

  • Self Introduction、why this company、why this position,最後我通常會用比較輕鬆的休閒興趣來做結尾。
  • As mentioned in the job description… 強調這份工作與我的背景經驗的關聯
  • 針對履歷上每項項目的詳細說明、轉換領域的說詞(為何大學念社工、之後又為什麼在銀行工作、為什麼來荷蘭、在前一份實習都在做什麼)
    以便被問起時,能夠把自己的經驗串接成一個使人信服的故事:)
  • Behavior Question:用以了解你的soft skill 和問題解決、人際應對能力,這部分是我覺得最麻煩的,我有上網搜集了十幾題並擬好答,但常見的問題不外乎是那幾題,像是:
    What is your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What is your weakness part?
    How do you deal with conflict?
    Where do you expect to be in five years’ time?
  • 問面試官的問題

以上林林總總我大概整理出一份20頁的個人面試祕笈,面試前會拿出來瀏覽一次,線上面試也都可以放手邊,我個人是事先準備好會安心許多,也減少事後後悔的機會,但也許不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不過我真的有遇到面試官問了很多專業問題、甚至針對我在動機信裡寫到的某句話問問題(後來發現那句話跟職務超有關聯),這時候就會很感謝自己有花時間準備!

策略 — 從海投到找自己的定位

第一個月我是以海投的方式,規定自己每天至少投1–2家,並用Notion表格追蹤紀錄回覆情形。九月底左右我就覺得不太奏效,雖然有聚焦在國際型的、講英文的企業,但對於工作職務沒有很明確的職涯目標、看到覺得還能接受的就投,即使每封履歷和動機信都有針對Job description做修改,但我自己也能感受到自己應該不是「最適合」這個職位的人選,更何況是招募者。

因此,十月之後我開始調整策略、放慢腳步,篩選真的切合自己背景、有優勢的職缺,並花更多時間寫動機信,尤其把JD裡提到的字眼都融入,強調自己的相關經驗與職務內容的有多吻合,面試的時候果然被問到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我現在拿到的工作,真的是Job description幾乎每項符合,當初一看到就覺得「啊 這就是我啊!」的那種,和海投時期那種「可以投投看、反正有投有機會」的感覺差很多。

錄取工作的JD,我會全部貼到自己的檔案畫重點、並針對每項連結到自己的經驗與優勢,變成一份專屬於自己的面試祕笈!

如何篩選「適合自己的背景、有優勢的職缺」

因為我是唸Master in Management,聽起來很多職缺都可以投,但也同時什麼都不專精XD像是財務或行銷職,光是履歷篩選,在皆無相關經驗的情況下,我根本比不過有Marketing或Finance學歷的求職者。最後我還是利用以前銀行的經驗,用AML、Trade Finance、KYC等關鍵字鎖定職缺,也是透過這個方式找到現在的工作。 進入面試後,我則會特別強調自己除了有相關的專業經驗,還有「跨文化」、「跨領域」的優勢,

例如:在亞洲和歐洲的公司都有實習或工作經驗,讓我有好的文化敏感度和適應能力;社科院和管院、銀行工作、荷蘭科技業實習,跨領域經驗代表我是一個fast learner and flexible person。比起單純的independent、detail-oriented等形容詞,這些具體的闡述更能說服面試官。

其實我原本來荷蘭工作是想轉換到金融業之外的跑道,像是顧問或產業的PM,但找工作的過程中,還是會發現即使是junior職缺,有相關經驗仍然很關鍵。尤其我不會講荷蘭文、又是需要簽證的非歐盟人士,在這些客觀條件上都已經比當地人少了一大半機會了。

所以我後來決定,先找到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地方、拿到待下來的門票、好好累績經驗,在二十幾歲的階段,未來的發展總是充滿機會。 而且換個角度想想,即使都在同個產業,但在不同國家、文化環境、客戶習性下,工作模式和感受也會大大不同,也是很不錯的經驗對照組(這點我現在已經深深體會到了XD)。

心態與時間管理

這三個月的生活,步調比在台灣慢多了,少了許多實體人際接觸、多了獨處的時間;看似悠哉,但對於從小求學求職都算順遂的自己來說,這段時間大概是我人生中最長的停滯期,無法預見和控制長短的那種,沒有收入也無法安心花錢。每個禮拜都會在記事本寫下「找工作找得好無力」這樣的字眼。在考量現實條件、內心想法、和大環境(疫情)後,我當時給自己設停損點到2021年三月,如果到這時候還沒下文就先回台灣。

回顧起來,我仍然能夠理解當時的糾結,但現在的我會說,在財力和客觀環境(簽證)的許可下,放慢腳步、重新檢視自己的策略、思考自己想留在荷蘭的原因、思考現在是否為適合的時機,確認心態、動機明確、行動力足夠,睡一覺起來再繼續前進,一切都不會太晚的。畢竟未來可能還要工作二三十年(雖然很不想),與其一直擔心自己26歲很老,人生能有三四個月可以放慢腳步的空窗期其實更很珍貴啊。

莫忘初衷

正覺生活、人際、和求職都混沌之際,收到了努力準備面試的錄取通知。這裡的生活,大概就是這樣子。有不如意的事、有受傷的心,但也學會避開消耗身心的頻率,更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意和聆聽。

十月底學生簽證快到期、工作又還沒著落時,一天到晚都在問別人的意見,除了在荷蘭的台灣人、在台灣的朋友、還有在國外工作的朋友、前同事等,有時候自己心裡明明已經有想法,但還是想聽聽不同的聲音、或是單純訴說,也發現自己雖然很懷念台灣熟悉的環境和人,但心底還是想在荷蘭職場闖蕩一番,也是我選擇來荷蘭留學的初衷呀,至少試過了以後不會後悔。

留下來的台灣人大家都想在這裡找到工作,聽起來像是激烈求職戰場的競爭者,但其實是這段期間不可或缺的隊友!一起同病相憐、吐苦水,同時也建立起資訊分享的網絡和社會支持,如果沒有這些取暖時間的聆聽和鼓勵,我可能也沒辦法走到現在。看到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上岸,也都打從心底為他們開心,真心對待別人,這些正向的循環最後也會回到自己身上的。

作為履歷和領域有點雜的人,在求職過程其實蠻頭痛的,幾乎每個節點都要有個能說服人的解釋。

不過,我也相信自己做這些事情都有背後的理由,藉此疏理了過程中的付出和收穫,也正是這些形塑了現在的自己,並開始有辦法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組成一條歪斜卻又連續的線,堅信初衷、並努力在這座也許終將會離開的異國城市,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座標。

最後,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們,希望能夠給予找工作中的人們一些鼓勵和幫助
如果你們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clap!clap! 長按最多可拍50下唷!

see more about daydream, daily life, and food illustration:https://www.instagram.com/iris8367/

--

--

Iris’ daydream

from Taipei, Taiwan | 荷蘭留學 | 生活 | 插畫 Instagram:iris8367